• 余若薇之友 »
    • 加入余若薇之友
    • 加入電子報群組
  • 個人檔案
  • 相關連結
  • 與我聯絡

雙龍會

專欄文章

人口政策要主動出擊


Posted by Audrey Eu on 07 六月 2012 / 0 Comment



由兩任政務司司長主持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經過五年時間研究,《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 》(《報告書》)終於出爐。《報告書》提出十大建議,只有延長退休年齡是新建議,其他九項只是舊調重彈,令人失望。

《報告書》沒有點出最大的問題。香港人口一直欠缺「主動」政策,只有「被動」接收內地湧入的移民,包括闖關進入香港產子的雙非孕婦。人口政策應放眼將來,到底社會需要怎麼的人才,配合數十年後的社會發展?

更令人失望的是《報告書》竟然沒有提到《基本法》第二十二條——「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

香港每日接收內地政府批出的一百五十個單程證來港定居,一年超過五萬人,特區政府有沒有提出意見?爭取來港人數、準則及時間的主動權?

政府應為移民設計分制

政府現時推行多個移民計畫,包括「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每年配額為一千人,由○六年推出至今卻只有約二千人來港,八成申請者來自內地;「輸入內地人才計畫」由○三年開始實施,約有五萬人經此計畫來港,四成申請者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入境處還有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畫」,申請者需要擁有一千萬元淨資產及將資金投資在香港股票、債券及存款證等獲許投資資產,經此計畫來港的人士有一萬四千人,當中八成四申請者是「中國籍而已取得外國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士」。

雖然有上述的輸入人才計畫,但香港個別領域依然鬧人才荒,例如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醫護人員或科研專才。可惜《報告書》完全沒考慮成立計分制,吸引香港所需要的人才來港。

應以人為本對症下藥

《報告書》提到香港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本地出生率偏低,撫養比率將繼續上升,需要注入外來移民增加勞動人口。但《報告書》對如何提高本地出生率隻字不提,甚至當年曾蔭權提過「生三個」的建議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政府要研究香港人不願意生育的原因,對症下藥。政府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增加育兒假、侍產假、稅務優惠甚至現金禮物以鼓勵本地人生育。

反觀《報告書》只集中討論如何吸引外來人口,以及怎樣應付他們帶來香港的各種問題,完全沒有理會本地香港人的需要,是本末倒置。

至於提高退休年齡,也只是增加港人的負擔。香港工時已經過長,如果還要延後退休年齡,是否太辛苦了?會否影響年輕人的晉升和出路?關鍵在於香港沒有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強積金制度千瘡百孔,即使提高退休年齡,也無法保障港人晚年的生活需要,等於製造未來的安老問題。上一次發表人口政策報告是○三年,引頸以待,九年後才推出最新的《報告書》,遺憾是依然未見進展。…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版權修訂須保障二次創作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6 四月 2012 / 0 Comment



《二○一一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將於五月九日恢復二讀及三讀。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互聯網服務提供者要修訂現有法例,設立「安全港」制度,避免為第三者的侵權行為而負上法律責任;條例草案亦保障了市民將歌曲轉換格式(例如將CD轉為MP3)作私人用途的權利,這些都是草案改進的部分。

但網民擔心草案另一部分扼殺二次創作自由,要求議員反對整條草案。其實,即使草案不獲通過,現存法例已存在所謂「網絡廿三條」。《版權條例》第118(1)條已將網上侵權刑事化,數年前古惑天王是一例子,即使不涉及任何盈利或商業用途,只要侵權行為「損害」(prejudice)版權擁有人,已可被判監。但何為「損害」?現存法例沒有解釋。今次草案其中一部分都是進一步解釋何謂「損害」。二次創作有利文化發展

近年網民喜歡將現成的材料再創作,諷刺時政,讓市民更熱衷參與政治及社會事務。例如二○一○年曾特首硬推政改方案,率領高官到全港各地高呼「起錨」。網民將口號改為「超錯」,製作大量「改圖」和「改歌」,在網絡上廣泛流傳,比政府花巨額公帑到處賣廣告的效果更大;最近領匯推出「尋味時光」活動,推廣公共屋邨的特色食店,網民立即將領匯海報再創作,諷刺領匯瘋狂加租,正是逼走小商戶的元兇,領匯最終唯有取消活動。

除了諷刺時弊,二次創作也豐富普及文化。二次創作不是剽竊或抄襲,而是賦予原作品全新意義,或向原創者致敬。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在名畫《蒙羅麗莎的微笑》加上一撇鬍子;安迪華荷(Andy Warhol)也以金寶罐頭湯為基礎創作藝術作品。許冠傑、盧海鵬也喜歡發揮創意,把舊曲換上新詞,創造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這些創作是否侵權?是否「損害」版權擁有人?

支持民間創意 倡豁免創作

知識產權署署長張錦輝去年接受政府新聞處訪問,提到網上惡搞作品「把嚴肅變成詼諧」,可以是一種「貶損性處理」及侵權行為。可是哪有諷刺政治人物的二次創作沒有詼諧效果?日後網民惡搞梁特首,政府能否保證不會檢控?

民主派要求政府加入條文,豁免二次創作,但政府拒絕;我們要求政府提高檢控門檻,訂明涉案行為必須要導致重大經濟損害,但政府依然拒絕,最後政府作出些微讓步,建議修訂,涉案行為要造成「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法院可考慮作品的性質、其商業價值、分發行為的方式及規模等。

公民黨支持民間發揮創意,以不同形式表達訴求。我們會提出修訂,加入豁免二次創作條文。建制派保駕護航的情況下,修訂通過的機會渺茫,唯有希望市民可一起游說其他議員支持,令到二次創作得到法例明文保障。

原文刊於2012年4月26日 《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利益之爭何來君子?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5 三月 2012 / 0 Comment



「君子之爭」出自《論語》——「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即使相爭,也會光明磊落,不屑使用卑鄙手段。不過最近有關兩位熱門特首候選人的負面新聞,以及有關現任特首被款待的醜聞,將小圈子之間的利益之爭完全裸露眼前,甚麼「為市民服務」、「向市民問責」都只是冠冕堂皇的謊言。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指,兩位建制派特首候選人都是中央接受,「抹黑行為」是意料之外,這是民主發展的必然過程。王光亞錯了,真正民主是向所有市民拉票,而不是靠社團人士或江湖飯局,唯有民主普選,特首才會真正向全港市民問責。香港人等待普選已廿多年,早已不耐煩,難道希望「和諧、維穩」的中央不知道?

特首候選人誠信破產

誠信是行政長官的必要條件,但兩位熱門候選人面對選戰風波,同樣前言不對後語。唐英年大宅在二月被揭發僭建地牢,唐最初只承認「挖深了」,兩個地段亦不相連,自己毫不知情,直到更多證據被揭發,唐英年才把責任一次過推到太太身上。唐英年也沒有明確否認婚外情及私生子傳聞,只聲稱「不想牽連第三者」,毫無承擔勇氣,怎配為行政長官?

至於梁振英,早在○二年華懋如心廣場官司中,被法官質疑供詞不可信。九六年他身為籌委會成員,繞過正常政府程序而在北京向地政司梁寶榮提出要求,他聲稱梁寶榮口頭承諾梁振英代表的客戶不需補地價,這種近乎以權謀私的行為,法官直斥不可信。

過去數月,梁振英在不同場合說了很多民生及政制主張,但他獲得足夠提名旋即反口,在他的正式政綱中,對立法會功能組別「公司票」及二○一七年特首提名門檻已隻字不提;至於房屋政策,先前承諾只賣給香港市民的「港人港地」住宅,加上「在市場過熱時」的前設;環保團體以為他會擱置興建垃圾焚化爐,也是美麗的誤會。

言而無信,梁與唐實在不相伯仲,不論誰人當選,也不會獲大眾認同,更遑論建立管治威信。

普選方可消滅選舉亂象

歸根究柢,香港市民根本無權選特首,特首候選人如何落區,表現親民,也只是「做Show」。兩位熱門候選人在選戰初段都大打民意牌,梁振英自稱出身基層,談起母親辛酸時眼泛淚光;唐英年亦頻頻落區,卻自暴其短,以二百元購買一打蛋撻,與香港民情嚴重脫節。

面對兩個爛蘋果,公民黨日前呼籲選委在三月二十五日投下白票,向小圈子選舉抗議。萬一特首選舉真的因白票流選,連梁營主帥劉夢熊也說,「天不會塌下來」,香港人也一早對這個有缺陷的選舉制度,容忍到了臨界點。

香港人不會比台灣同胞遜色,台灣人做到的,香港人也一樣做到,但願流選可導致早日普選。

原文刊於2012年3月15日 《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不要干預市民選擇


Posted by Audrey Eu on 02 二月 2012 / 0 Comment



立法會遞補機制諮詢結果終於出爐(文件已更名為《填補立法會議席空缺安排諮詢報告》),政府提出辭職議員在六個月內不能參與補選,重申這個是根據諮詢結果的折衷方案,而且「合憲、合情、合理」。爭議源自二○一○年「五區公投」運動,五名立法議員辭職再選,把選擇歸還選民,要求廢除功能組別,實現真普選。公投運動震動政府,去年五月推出「遞補機制」方案,取消議席出缺時的補選,由上次選舉時落選者頂上。方案受各方批評,「七?一」大規模遊行,面對群情洶湧,政府唯有推出兩個月公眾諮詢。

政府方案扭曲民意

政府提出四個遞補方案諮詢公眾,共收到三萬一千份書面意見。但報告顯示,七成三市民不支持政府所提出的任何一個方案,類似政府現時所提出的第一方案(即禁止辭職議員參選)只有一成四市民支持;政府原先推出的第二方案只有一成市民支持;餘下第三及四方案加起來只有百分之三市民支持。

四個方案當中,支持度最高的也只有一成四,有七成多市民甚麼方案也不選,為何諮詢文件沒有一個「維持現行制度」的選項?為何政府依然硬推只有一成四支持的方法,這根本不是折衷,而是以少數壓倒大多數,實在荒謬!

對於反對遞補機制的意見,這份諮詢報告只是輕輕帶過,沒有提及百多名學者的多次聯署聲明,更沒有提及「七?一」大遊行人士的聲音,這又是一次扭曲民意的假諮詢。

辭職重選尋求社會共識以改變議會不公義,其他地方有不少例子。例如○八年英國僅以數票之差通過修訂《反恐法》,國會議員戴維斯決定辭職,以這議題進行補選。可見變相公投並不是漏洞,是市民反對政府的最後手段,並不需要堵塞。○八年戴維斯辭職亦引起爭議,但他依然當選,英國也沒有因而要通過法例禁止辭職議員參選。

政制不公才是真正漏洞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聲稱,日本亦有類似的做法。但日本眾議院選舉採用「小選舉區比例代表並立制」,選民以一人兩票的方式,通過「得票最多者當選制」,以及「比例代表制」,分別選出心中支持的候選人及政黨。

有政黨背景的參選人可同時參與兩個選舉,如他在「得票最多者當選制」中落敗,仍可循「比例代表制」政黨名單中獲得議席。日本政制與香港制度完全是兩回事,譚志源選擇性引述日本制度,與他扭曲遞補諮詢結果,企圖誤導港人,手法同出一轍。

這次遞補機制諮詢報告,政府希望冷處理,務求在立法會「數夠票」短時間內火速通過。禁止辭職議員參選,最重要的不是懲罰議員,而是懲罰選民,剝奪了他們就重大政治議題表達立場的權利與選擇。香港市民眼睛雪亮,不需要一個非民選的政府及非全民選舉的議會干預及剝奪權利。…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活化排檔小販管理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2 十二月 2011 / 0 Comment



花園街大火慘劇,警方仍未查出起因,排檔已成代罪羔羊。政府近日乘勢大力整頓全港排檔,食環署職員頻密到場巡視,在兩星期內已發出七百五十八張告票,有檔主更一天內收到幾張告票。為了加強排檔安全,當局建議實施「朝行晚拆」及「扣分制」,如檔主在三個月內違規六次,當局可取消牌照。

食環署的嚴厲執法令檔主怨聲載道,深水埗排檔在十二月十二日罷市抗議,灣仔排檔亦在前日發起「要抄牌全部一齊抄行動」,揚言如果食環署一意孤行,令他們無法營生,將索性集體交出小販牌照。排檔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特色,通菜街(女人街)、利源東、西街更是遊客必到景點,帶動社區經濟。無論如何,政府當局應在環境衞生、消防安全及小販生計三者取得平衡,不宜矯枉過正,扼殺小販經營環境。

「朝行晚拆」勿一刀切

自去年十二月花園街大火,食環署推出多項改善措施,包括確保消防通道暢通、排檔之間預留足夠空間及要求排檔使用防火物料搭建,但執法不力。上月花園街再次失火,食環署才忽然執法,發現排檔經營範圍及簷篷大小超出規定,即時向檔主發出告票。

但當局提出「朝行晚拆」,要求檔主晚上把排檔支架連同貨物搬走,無疑是矯枉過正。排檔既要穩固,就不能迅速裝嵌,最終檔主必須增聘人手及租用貨倉存放支架及貨物。排檔大都售賣廉價貨品,微薄利潤只能維持基本生計,政府要體諒檔主處境,不能一刀切執行。

販商協會已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包括聘請晚間保安員、加裝閉路電視、將貨物存放在指定位置及安裝灑水系統等消防設備,政府應詳細考慮。

檢討政策助小本經營

追溯排檔的起源,七十年代政府決定規範路邊小販,全港各區設立「小販認可區」,整頓街道秩序及改善環境衞生。各區排檔均有不同特色,吸引遊人慕名前往尋寶,活化社區經濟。

可是政府已於四十年前停止發出新小販牌照,以自然流失方式減少持牌小販數量,自八十年代末的二萬人下降至現時的七千人。今天持牌人大都年紀老邁,未能應付日常經營,他們唯有違規出租排檔維生。年輕人難以成為持牌小販,缺乏創業渠道,亦不利更新出售的貨品。

小販是基層市民謀生的出路,政府應協助他們小本經營。很多國家都有露天市場,出售該國的特產。例如荷蘭有知名的鮮花市場及乳酪市集;台灣有不少農夫市集,專門出售有機農產品;泰國也有周末市集,吸引各地遊客光顧。

現時租金高昂,小商戶創業困難,基層市民更需要日常廉價貨品。小販排檔讓市民以小本經營生意,最重要是打破財團壟斷的悶局,街道不再是清一色的名店,充滿生氣。香港要真正成為擁有多元文化的國際都會,怎能容不下小販?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居者真的有其所?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0 十一月 2011 / 0 Comment



曾蔭權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上周出爐,重點是房屋政策,最終政府同意復建居屋,二○一六至一七年起四年,推出一萬七千個居屋單位,為月入不超過三萬元的首次置業家庭,提供實用面積四百至五百方呎的單位,估計定價為一百五十至二百萬元。唐英年回應新居屋政策,認為「遲來好過不來」,但香港的樓價已暴升遠遠超過市民的負擔能力,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置業。特首今年《施政報告》的回應,實在太少太遲,亦製造社會分化。

新居屋供應量遠低於過往水平,相比一九九三至二○○二年間,平均每年興建一萬六千個單位,新居屋每年最多只有五千個,第一年只有二千五百個,我們不禁要問,特首真的了解市民住屋需要嗎?

新居屋政策魔鬼在細節

過往居屋是私人樓宇外的置業選擇,更重要的是吸引收入比較高的公屋住戶遷出單位,加快公屋流轉,騰出單位給公屋申請者。不過特首已明言,新居屋的目標是協助合資格的家庭「上車」,明顯跟過往的政策思維完全不同。

我們細閱新居屋政策,更發現魔鬼在細節。不論新、舊居屋,轉售時都要向房委會補價,但舊居屋是以市值差價計算,新居屋卻只須補回購入時的資助額,樓市愈升,業主賺錢愈多,如果樓市跌,靜待時機也沒實際損失。為甚麼兩批業主的待遇會如此不同,進一步分化市民?居屋中籤完全是幸運因素,十多萬新、舊業主之間,只有一萬七千新居屋業主可以利用公帑發財,製造特級「居屋六合彩」,政府是否引導、甚至以公帑資助市民進行投機炒賣?

現時公屋輪候冊上有十五萬個申請,政府聲稱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是二點二年,但明眼人都知道政府數字經常取巧,現時公屋數量根本未能符合三年上機的目標,而且輪候冊當中有六萬名單身人士,他們很多是青年人,政府一直不重視他們的住屋需要。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日前更表示,青年人應以個人能力向上流動,申請公屋未必是好事。

最荒謬的是,《施政報告》中建議非政府機構利用政府已批出的土地,興建單身青年宿舍,讓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入住,其間會作就業支援。特首把青年的住屋需要視作青少年問題,他們找不到居所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工作,跟房屋政策無關,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政府應保障市民居住權利

兩位疑似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及唐英年,近日頻頻落區接觸基層,梁振英說每年應建公屋單位三萬五千個;唐英年則說要先討論應否將公屋輪候時間縮短至兩年,才可訂出每年建屋數量。先不論他們是否因選情而「忽然基層」,政府應保障市民居住權利。

反觀曾特首的任期已到尾聲,他承認過往七年未有開發足夠土地作儲備,導致今日缺乏建屋地,問題原則是確保每位市民居者有其所,新居屋政策固然助長投機,公屋數量也未能符合市民需要。曾特首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還是不及格。

原文刊於 《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區選過後重新出發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0 十一月 2011 / 0 Comment



今屆區選塵埃落定,四百一十二個議席當中,泛民只拿到八十四個議席,比去屆少了二十席,失去地區樁腳、資源緊絀情況下,發展地區工作將會難上加難。另一邊廂,建制派一舉取得一百九十五個議席,成為區選大贏家。此外,今年有七十六個議席自動當選,絕大部分是建制派,其中有人已連續三屆不戰而勝。

這次選舉也有讓人鼓舞的消息,十多名泛民生力軍的努力獲市民肯定,奪得議席,他們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新希望。

下屆立法會增加五個「超級」區議員兼立法會議員,由區議員互相提名,取得十五個提名獲得參選資格,以全香港作為單一選區,競逐五個新增立法會議席,區選議席的地位大大提高,具憲制意義。這次泛民區選失利,資源短缺、樁腳減少,參選這些「超級」議席又是難上加難。

選舉目的不是讓任何政黨擴充地盤或影響力,而是改善民生。議員不只是向居民提供文娛康樂活動及平價旅行團,政府每有重大政策,都會諮詢議會,由議員反映市民訴求。

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加上外圍歐債危機及內在通貨膨脹,以致百物騰貴。可是政府從未有改善民生良方,即使是今年《施政報告》提及復建居屋等措施,首批單位於二○一五年落成,也只是杯水車薪,更無法解決市民眼前的困境。

香港還未落實真普選及取消功能組別,深層次矛盾也未解決。關鍵在於政府往往在建制派護航下,倒行逆施,罔顧民生需要。香港人十多年來一直堅持打破困局,爭取民主改革,但雙普選仍遙遙無期,政府管治亦毫無改進。

團結一致迎接挑戰

逼在眉睫,泛民還要面對特首選舉及來年立法會選舉。特首選舉委員會已進入提名階段。面對區選挫敗,泛民應團結一致,不能再互相攻訐。求同存異、互相包容是民主精神的真諦。互相指責只會虛耗實力,更讓市民無所適從,對爭取民主也毫無助益。泛民政黨應協調工作,集合力量,才可以在未來選舉中收復失地。公民黨在區選的成績雖然未如理想,但中途的棒喝,有助重整旗鼓,抖擻精神,面對未來的挑戰。公民黨會繼續堅持捍衞法治,爭取民主,回饋市民的支持。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選區議員非通渠佬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7 十月 2011 / 0 Comment



十天之後,就是區議會投票日,你會按甚麼準則投票?不少建制派的候選人,迴避政治議題,連一些挾着前任或現任立法會議員身分的政治明星,連選舉辯論也不出席,只講自己如何疏通渠道和清潔街道,企圖依靠無爭議性的地區工作和樁腳鐵票,在細小的選區中渾水摸魚。可是,區議員不是通渠佬,區議員有不少政治特權,市民投票前,切勿被地區蠅頭小利所蒙敝。明年的立法會選舉新增五個區議會功能組別,加上原有的一個經區議員互選的議席,合共會有六位立法會議員循區議會途徑產生,比例由約百分一,增至超過百分之八。因此今年選甚麼人做區議員,明年會有甚麼人做立法會議員。同時,四名區議員之中,就有一人有權提名及投票選特首。市民不可忘記,有更多支持真民主的區議員當選,就愈有機會落實真普選。

職責具憲制意義

市民選擇區議員,不應只憑候選人通過多少渠、清理過多少街道、搞過多少次旅行、辦過多少次聚餐而輕率地作出選擇。誠然,與民同樂很易惹人好感,但區議員的職責和權力都別具憲制意義,再者香港至今仍未有雙普選,市民應選擇對推動民主發展走在最前,對核心價值堅守不移,敢於挑戰既得利益者特權,令社會得以進步發展成公平社會的候選人,為無權、無勢、無票者發聲。

政府一直依賴區議會作橡皮圖章,說成已廣泛諮詢民意,為政府施政保駕護航,所以堅持保留區議會委任制。上次用盡委任名額,特首委任一百零二人入區議會,下屆即使取消三分一,依然會委任六十八名區議員,以每區約八千名選民計算,特首一人委任的區議員,等於手執超過五十萬票。與其投票給保皇黨,不如留給特首委任,自己選擇一位真正向市民問責的候選人。

今年民主派內外交困,選情特別嚴峻,對內陷於分裂內耗,對外則受建制派的瘋狂抹黑。親建制派的喉舌和組織,不斷利用港珠澳大橋和外傭居港權司法覆核案,煽動市民內心的恐懼,削弱市民對人權、法治和公平等核心價值的信心和支持。

市民投票宜慎選

司法覆核是維護香港法治的重要手段,讓市民可通過司法機構覆核行政機關是否合法使用權力,多用於控告當權者,俗稱「民告官」。法援的司法覆核容許小市民向政府提出申請,尋求公義。申請法援既要通過經濟審查,還要審查案情,署方認為有合理的申索或抗辯理由,才會批出公帑協助。申請人雖有權選擇律師,但署長有權拒絕,另覓人選。法律援助的目的,是確保所有符合資格的人士不會因欠缺經濟能力而沒法尋求公義。司法覆核案還有額外關卡,一般官司,有三至六年時限,而且毋須法庭批准。但司法覆核只有三個月時限,而且還要有法庭批准才可繼續,專業把關,不可能濫用。

市民必須認清當前形勢,若任由泛民主派的候選人被建制逐個擊破,政府將會肆無忌憚地拖延民主普選,甚至打壓人權自由;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將會更加毫無顧忌地予取予攜,貧富懸殊與政治勢力有直接關係,要改善社會,十一月六日必須投票。

原文刊於 《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活火山口上的港台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9 九月 2011 / 0 Comment



傳統左派巨頭吳康民先生,於本月中撰文批評香港電台員工和示威人士,不應以黑地毯迎接從政務官空降港台的新任處長鄧忍光,更嚴厲批評抗議的港台員工言辭激烈,行動誇張,當日的表現超越了一個「公營機構」的所為。吳老先生沒有親身經歷近二十年來港台員工的風風雨雨,自然不會感受到他們那種如置身在活火山口上的焦慮與不安。

二十年來,香港市民一直要求一個獨立的公共廣播機構。這有別於一般政府部門,絕不等如政府新聞處,不是政府宣傳工具,而是公帑資助為市民服務的電台,功用包括監察政府,毋須以商業利益掛帥,要兼顧小眾,推廣共融。

初哥做總編難以服眾

廣播處長掌領港台,並非一般的部門首長職位。廣播處長一銜等同港台的總編輯。以一個新聞廣播履歷一片空白的人出任總編輯,等如委任一個毫無法律知識背景的人做法官,絕不能服眾。事實證明,有關任命甫宣布,港台編採人員工會已高調向其投下不信任票。政府委任政務官做廣播處長,令港台的編輯自主蒙上陰影,各方不禁質疑,一個可以說是毫無傳媒工作經驗的官僚,如何理解和捍衞新聞自由和表達自由?

這次委任,更加證明政府先前的所謂「公開招聘」廣播處長,明顯是另一輪的黑箱作業。據了解,鄧先生沒有加入遴選,而且明顯缺乏廣播或傳媒經驗,政府至今仍然不能說明為何二十名申請者中,包括那些擁有多年資深傳媒主管經驗的人士,有甚麼地方比不上一個猶如一張白紙的初哥,又怎能讓港台員工服氣。事實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謝曼怡事後亦承認,委任政務官做處長,是非常規的安排。

新聞自由屢響起警鐘

以往曾由政務官出任署理廣播處長一職,均屬臨時性質,這一次,卻是一項正式任命,令人擔憂政府意欲進一步「肯定」港台只不過是芸芸另一個政府部門,否定港台監察政府的公共廣播角色之餘,更要進一步令人懷疑,這次人事安排,實有安插人馬,逐步箝制港台的編採獨立、編輯自主之嫌。

近年,香港的新聞自由屢響警鐘。內地資金逐一收購本地傳媒、新聞界內部自我審查風氣愈演愈烈、警方對採訪自由的限制愈來愈多。近期亞視的風波亦一浪接一浪,錯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新聞部主管辭職、有償新聞的爭議等等。本月初港大民調顯示,公眾對新聞自由的滿意度評分跌至三點四分,是○四年十一月以來的最低點。山雨欲來風滿樓,怎不教人如坐針氈?

基於上述理由,公民黨要求曾蔭權政府從速取消這項任命,或由港台內部現職人員晉升,或重新公開招聘,揀選一名有往績、具捍衞新聞及表達自由公信力的人士擔當此職,挽回公眾信心。…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看特首熱門人選如何藐視公民權利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5 八月 2011 / 0 Comment



上星期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來港訪問三天,沒得到市民夾道歡迎,反而怨聲載道。警方草木皆兵,出動三千警員嚴格監控李克強所到之處,市民有家歸不得、有路行不得。麗港城居民因身穿六四上衣被帶走、更有大學生被警員推倒及無理禁錮。

此外,政府使出多種手段阻撓傳媒採訪,包括無理搜查記者隨身物品、採訪區位置偏遠及有身分不明的黑衣人遮擋鏡頭,李克強大部分在港活動謝絕傳媒採訪,只經政府新聞處發出被預先寫好的鱔稿及剪接了的新聞片段。傳媒擔心先例一開,日後只能經「官媒」統一發放消息,削弱市民知情權。

以上種種行為,嚴重侵犯《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下多項公民權利,包括言論、新聞、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以及人身自由和安全。此外,警方進駐大學,在沒有對副總理人身安全構成任何危險時阻止學生出入,亦干涉大學自主。

「疑似候選人」的垃圾論

李克強離港後,憤怒的傳媒工作者罕有地發起遊行,港大千人聯署抗議,被推倒的大學生亦尋求法律意見,希望討回公道。港大校長刊登廣告認錯,承諾捍衞自由,可惜三位未來特首「疑似候選人」為了討好中央,竟齊聲為港府及警方護航,完全藐視港人權利。

最誇張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他強調政府支持採訪自由,傳媒批評是「完全垃圾」(completerubbish)。記協主席麥燕庭回應唐英年,不認同新聞處發放新聞片段等於有採訪自由,本港傳媒亦不是港府或新華社喉舌,不能接受新聞自由倒退。「垃圾論」反映唐司長的無知,完全不明白何謂言論自由,最貼切是將「垃圾」一詞,送還唐司長本人。

范徐麗泰同樣支持警方做法,她認為麗港城被帶走住戶穿着「平反六四」T恤是「有意識地吸引注意」,「警方只想給李克強一個良好印象」,港人要「顧全大局」、「不要將自由用得太過緊要」。范太更認為這次安排與內地城市一樣,這類說話正令香港人擔心,「一國兩制」下保障的自由,隨時可因領導人的喜好被河蟹掉,要求「平反六四」就是港人「不良好」一面?

梁振英發言比較謹慎,他「相信本港警方的判斷能力,也不會無故動用大量人手」。但這次李克強訪港,每天動用三千警力,車隊途經之處均行人止步。李克強人在陸佑堂,港大學生遠在視綫範圍一百米外的梁銶琚樓,被禁錮在兩道防煙門中間一小時。如果梁振英說相信警方的判斷能力,反映他支持警方濫權,幸好港大校長反思過後道歉,批評警方做法不能接受。

阿謏奉承者,如何做好下屆特首?

李克強訪港只是短短三天,警方為了保護「領導人尊嚴」,恣意侵犯港人的公民權利。三位特首熱門,非但沒有捍衞港人權利,為了得到中央領導人祝福,爭相奉承,爭取權貴支持,又藉傳媒互相抽水。下屆特首仍是經小圈子選舉產生,他們的選戰再激烈,也只是向中央獻媚,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 《雙龍會》專欄…

Read more →
1234567
  • Find me on Facebook

  • Recent Posts

    • 三權分立不容否定
      十月 27, 2016
    • 立法會亂局源於功能組別
      十月 20, 2016
    • 在小圈子的困局中創建更大的可能
      十月 13, 2016
  • 彙整

    • 2016 年 十月
    • 2016 年 九月
    • 2016 年 八月
    • 2016 年 七月
    • 2016 年 六月
    • 2016 年 五月
    • 2016 年 四月
    • 2016 年 三月
    • 2016 年 二月
    • 2016 年 一月
    • 2015 年 十二月
    • 2015 年 十一月
    • 2015 年 十月
    • 2015 年 九月
    • 2015 年 七月
    • 2015 年 六月
    • 2015 年 五月
    • 2015 年 四月
    • 2015 年 三月
    • 2015 年 二月
    • 2014 年 十二月
    • 2014 年 十一月
    • 2014 年 十月
    • 2014 年 九月
    • 2014 年 八月
    • 2014 年 七月
    • 2014 年 六月
    • 2014 年 五月
    • 2014 年 四月
    • 2014 年 三月
    • 2014 年 二月
    • 2014 年 一月
    • 2013 年 十二月
    • 2013 年 十一月
    • 2013 年 十月
    • 2013 年 九月
    • 2013 年 八月
    • 2013 年 七月
    • 2013 年 六月
    • 2013 年 五月
    • 2013 年 四月
    • 2013 年 三月
    • 2013 年 二月
    • 2013 年 一月
    • 2012 年 十二月
    • 2012 年 十一月
    • 2012 年 十月
    • 2012 年 八月
    • 2012 年 七月
    • 2012 年 六月
    • 2012 年 五月
    • 2012 年 四月
    • 2012 年 三月
    • 2012 年 二月
    • 2012 年 一月
    • 2011 年 十二月
    • 2011 年 十一月
    • 2011 年 十月
    • 2011 年 九月
    • 2011 年 八月
    • 2011 年 七月
    • 2011 年 六月
    • 2011 年 五月
    • 2011 年 四月
    • 2011 年 三月
    • 2011 年 二月
    • 2011 年 一月
    • 2010 年 十二月
    • 2010 年 十一月
    • 2010 年 十月
    • 2010 年 九月
    • 2010 年 八月
    • 2010 年 七月
    • 2010 年 六月
    • 2010 年 五月
    • 2010 年 四月
    • 2010 年 三月
    • 2010 年 二月
    • 2010 年 一月
    • 2009 年 十二月
    • 2009 年 十一月
    • 2009 年 十月
    • 2009 年 九月
    • 2009 年 八月
    • 2009 年 七月
    • 2009 年 六月
    • 2009 年 五月
    • 2009 年 四月
    • 2009 年 三月
    • 2009 年 二月
    • 2009 年 一月
    • 2008 年 十二月
    • 2008 年 十一月
    • 2008 年 十月
    • 2008 年 九月
    • 2008 年 七月
    • 2008 年 六月
    • 2008 年 五月
    • 2008 年 四月
    • 2008 年 三月
    • 2008 年 二月
    • 2008 年 一月
    • 2007 年 十二月
    • 2007 年 十一月
    • 2007 年 十月
    • 2007 年 九月
    • 2007 年 八月
    • 2007 年 七月
    • 2007 年 六月
    • 2007 年 五月
    • 2007 年 四月
    • 2007 年 三月
    • 2007 年 二月
    • 2007 年 一月
    • 2006 年 十二月
    • 2006 年 十一月
    • 2006 年 十月
    • 2006 年 九月
    • 2006 年 八月
    • 2006 年 七月
    • 2006 年 六月
    • 2006 年 五月
    • 2006 年 四月
    • 2006 年 三月
    • 2006 年 二月
    • 2006 年 一月
    • 2005 年 十二月
    • 2005 年 十一月
    • 2005 年 十月
    • 2005 年 九月
    • 2005 年 八月
    • 2005 年 七月
    • 2005 年 六月
    • 2005 年 五月
    • 2005 年 四月
    • 2005 年 三月
    • 2005 年 二月
    • 2005 年 一月
    • 2004 年 十二月
    • 2004 年 十一月
    • 2004 年 十月
    • 2004 年 七月
    • 2004 年 六月
    • 2004 年 五月
    • 2004 年 四月
    • 2004 年 三月
    • 2004 年 二月
    • 2004 年 一月
    • 2003 年 十二月
    • 2003 年 十一月
    • 2003 年 十月
    • 2003 年 九月
    • 2003 年 八月
    • 2003 年 七月
    • 2003 年 六月
    • 2003 年 五月
    • 2003 年 四月
    • 2003 年 三月
    • 2003 年 二月
    • 2003 年 一月
    • 2002 年 十二月
    • 2002 年 十一月
    • 2002 年 十月
    • 2002 年 九月
    • 2002 年 八月
    • 2002 年 六月
    • 2002 年 五月
    • 2002 年 四月
    • 2002 年 三月
    • 2002 年 一月
    • 2001 年 十二月
    • 2001 年 十月
    • 2001 年 九月
    • 2001 年 八月
    • 2001 年 七月
    • 2001 年 六月
    • 2001 年 五月
    • 2001 年 四月
    • 2001 年 三月
  • 分類

    • 三師言行
    • 余陳未了
    • 公告
    • 公民薇博
    • 專欄文章
    • 文章講辭 »
    • 未分類
    • 法政隨筆
    • 生活逸事
    • 立法會講辭
    • 綠色公民
    • 觀察入薇
    • 觀點
    • 論壇
    • 雙龍會



Copyright © 2011. Remove this via Theme admin |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