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Audrey Eu on 05 二月 2012 /
0 Comment
日劇CHANGE 的主角為掃除日本政制的弊端,決定辭任總理,解散眾議院,重新舉行大選。
現實中, 1848 年, 英國銀行家LionelRothschild 便因信奉猶太教,拒絕以傳統基督教方式宣誓就職而三度重選國會議員,藉此向選民宣示自己對信仰的堅持。11 年後,國會終容許他按舊約宣誓,讓宗教自由得到初步勝利。
每一個從政者都有自己一套政治理念。我也不例外,在多次選舉中積極闡述自己的價值和看法,爭取市民支持;晉身議會多年,按選民賦予的權力,竭盡所能議政,捍衛民主、法治和人權。直至今天,我仍沒忘記這份堅持。
可惜,畸形的政制容許政府強推違反公眾意願的措施,多次挑戰民主、人權和法治,公眾卻難以介入︰市民利用法律程序抗衡,會被抹黑為濫用司法程序;即使數十萬人上街,政府亦視若無睹。
議員辭職補選,一方面敲響「政治平安鐘」,喚醒更多公眾關注;另一方面將議政權力交還選民,讓他們重新選擇社會的發展方向,嘗試改變政府既定的施政方針。事實上,除Lionel Rothschild,歷史上還有其他以辭職補選伸張政治理念的例子,儘管引發社會爭議,他們仍獲得市民再次授權返回議會,其主張對政府日後施政也產生一定影響。
無奈政府不容任何異見,反而修改法例,限制議員辭職後不得參與補選,企圖突破監察政府施政的最後防線,消滅反對聲音,令議員議政也只能跟隨政府施政的步伐而行。長此下去,改變幾乎是不可能。
CHANGE 的結局並無交代主角能否脫穎而出,再次領導人民,但只要維持原有辭職補選的安排,便能使香港的政治環境留下一絲改變的可能和希望
原文刊於《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