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春的由來眾說紛紜。根據《山海經》,黃帝叫民眾在門上懸掛刻有「神荼」、「鬱壘」二神的桃木板以禦鬼,稱為「桃符」。有說「神荼鬱壘」後來演變成左右門神,而桃符則和對聯融合,成為春聯。今天依然沿用春聯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慶新春」。
北宋《皇朝歲時雜記》記載,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 或書祝禱之語, 歲旦則更之」,可見當時已有桃符上題字之習俗。不過,東晉王羲之已有與春聯有關的故事,或許春聯更早出現亦不為奇。
何時始用紅紙寫春聯則不可考。清《楹聯叢話》言: 「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揮春用紅紙,可能與年獸故事有關。相傳年獸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過年要放炮仗,貼紅紙。香港已禁止放炮仗,幸好仍保留寫揮春的習俗,保存一點過年氣氛。
我為市民寫揮春始於2007 年春節,公民黨首次在花市擺檔。寫最多的是「身體健康」和「學業進步」,大概也反映了市民的期盼。要求寫「身體健康」倒不一定是老街坊,寫「學業進步」也不一定是學生;小孩子要求寫「身體健康」送給長輩,老人家要「學業進步」,鼓勵在學孫兒。
落區寫揮春不時會遇到趣事。早幾天我到香港仔, 一名學生請我寫「兔記揚眉」,一問之下,原來她和同學們在維園花市擺檔,寶號「兔記」,而她的檔位——33 號——恰好在公民黨的檔位旁邊。還有80 後請我將以下揮春送給唐司長,回應他最近的發言「剛愎自用乃政府,關門皇帝是英年」。
原文刊於《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