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製造業生產線外移,知識型經濟被視為未來的新出路。有人想發展矽谷的資訊科技產業,有人認為應模仿倫敦的創意產業,有人認為本地教育和醫療可吸引境外人士來港購買服務。政府的對策是增加一個又一個的政府部門,又計劃以低價批出土地。
單靠圈地和增加政府架構,難道就可以創造出蓬勃的知識型經濟?這樣子盤算,恐怕香港的知識型經濟最終只會是另一個假大空政治秀。
知識型經濟要靠創意。創意是教育和自由的結晶。大學是創意人才的搖籃,以理工大學為例,科研成果有電動車、環保污水處理技術,還培育了麥家碧、劉海欣、棗田和Stella So等插畫師,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為香港創富。
教育、培訓和科研,需要長時間投入資金。香港投入科研的資金佔生產總值的0.37%,較新加坡(0.87%)、中國(0.4%)、台灣(0.8%)和美國(0.71%)為低。政府對科研資助不足,香港的知識型經濟如何能夠與國際競爭?
政府若不能加大力度支援科研,就應透過增加免稅額等財務誘因,鼓勵私營企業和民間社會捐款支持大專院校的科研工作。公營部門審批嚴、撥款慢、與商業社會脫節,民間的支持可以更加靈活和有效地支持科研發展和人才培訓。
自由的氣氛和有利創業的市場環境,也是發展知識型經濟的關鍵。創新往往來自小公司和年輕人,但如果市場一面倒向大企業傾斜,缺乏公平競爭,這些創新先峰未成氣候已被扼殺,公平競爭的立法實在刻不容緩。
政府不能照搬三四十年前推動輕工業的政策,就以為可以發展知識型經濟。建構知識型經濟的搖籃,才會孕育出富創意和高增值產業。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