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阡陌,其命名反映了城市的價值。倫敦的道路多以王侯將相為名,驕傲地展示日不落帝國光輝;紐約的街道以數字為名,既有方便多種族社會的實際作用,也是民族熔爐的寫照;巴黎人則喜以道路橋樑名稱表揚法國學術文化名人。
香港又如何?在城市的其他角落,除了過去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大堆表彰殖民地統治者功勛的街道外,就鮮見別具特色的街道名稱。港島新填海區,有一條金融街,或許已折射出掌權者的喜好。
從前還好一點,像中環的紅棉路;灣仔的日、月、星街;銅鑼灣有紀念梁啟超的啟超道和陳白沙的白沙道;旺角也有將無花果譯得別具匠心的詩歌舞街。彷彿每條街名背後都一個故事。街道的命名權從市政總署交由地政總署「地名訂正委員會」後,街名卻漸無風格。若要改變,又應從何處入手?
政府近年提倡要發展創意產業,誓將香港打造成創意之都,於是在西九大興土木,又開設創意產業辦公室。無奈創意不是基建和增設架構等硬件設施就可催生,民間自發創作才是關鍵。
政府不宜越俎代庖創作,但可以鼓動社會尊崇創作人的風氣。以著名文化創作人的名字命名街道,建立榮耀感,吸引更多人參與文化事業。本土創作名家輩出,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粵劇劇作家唐滌生先生、填詞人黃霑先生、漫畫家李志清先生,選擇從不缺乏。
街道命名不能單靠官僚閉門造車,民間的參與和提名更加重要。政府應賦予區議會提名權,並制訂指引、細則和程序,如巴黎那樣,以一個嚴謹和公開安排,為街道命名注入神髓,為文化人立碑。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