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若薇之友 »
    • 加入余若薇之友
    • 加入電子報群組
  • 個人檔案
  • 相關連結
  • 與我聯絡

Archives / 十二月 2008

專欄文章

只有金融街,沒有金庸道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8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街道是城市的阡陌,其命名反映了城市的價值。倫敦的道路多以王侯將相為名,驕傲地展示日不落帝國光輝;紐約的街道以數字為名,既有方便多種族社會的實際作用,也是民族熔爐的寫照;巴黎人則喜以道路橋樑名稱表揚法國學術文化名人。

香港又如何?在城市的其他角落,除了過去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大堆表彰殖民地統治者功勛的街道外,就鮮見別具特色的街道名稱。港島新填海區,有一條金融街,或許已折射出掌權者的喜好。

從前還好一點,像中環的紅棉路;灣仔的日、月、星街;銅鑼灣有紀念梁啟超的啟超道和陳白沙的白沙道;旺角也有將無花果譯得別具匠心的詩歌舞街。彷彿每條街名背後都一個故事。街道的命名權從市政總署交由地政總署「地名訂正委員會」後,街名卻漸無風格。若要改變,又應從何處入手?

政府近年提倡要發展創意產業,誓將香港打造成創意之都,於是在西九大興土木,又開設創意產業辦公室。無奈創意不是基建和增設架構等硬件設施就可催生,民間自發創作才是關鍵。

政府不宜越俎代庖創作,但可以鼓動社會尊崇創作人的風氣。以著名文化創作人的名字命名街道,建立榮耀感,吸引更多人參與文化事業。本土創作名家輩出,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粵劇劇作家唐滌生先生、填詞人黃霑先生、漫畫家李志清先生,選擇從不缺乏。

街道命名不能單靠官僚閉門造車,民間的參與和提名更加重要。政府應賦予區議會提名權,並制訂指引、細則和程序,如巴黎那樣,以一個嚴謹和公開安排,為街道命名注入神髓,為文化人立碑。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冬至


Posted by Audrey Eu on 21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今天是冬至,按中國曆法,是全年日照最短的一天,天氣寒冷,加上「冬至大過年」,相信不少讀者也會留在家中,與家人大吃一頓,共敘天倫。

說到吃,香港貴為美食天堂,前身又是個漁港,海鮮自然是必然之選,港人對海鮮的熱情亦超乎想像。2007 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報告顯示,港人於2005 年消耗約43 萬噸海鮮,即平均每名香港人一年內吃62 公斤海鮮,重量相等8 包8 公斤白米,較全球人均食量高出3.6 倍。

人類對海鮮的龐大需求,自然影響全球漁業資源,科學家指出,港人喜愛的藍鰭吞拿魚、劍魚及大西洋鱈魚等,於過去50年間消失超過90%。為了確保我們的下一代能享受海鮮,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動「環保海鮮」運動,呼籲饞嘴的你大快朵頤之餘,亦顧及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盡量避免食用瀕危品種,或以破壞生態的方式捕撈或養殖的海鮮。

基金會透過網站發布「環保海鮮」指引,供巿民免費下載。為免巧婦難為無米炊,基金會還特別邀請多位城中名廚,如不時在公仔箱介紹美食的余健志(Jacky)、剛進駐灣仔船街二級歷史唐樓的私房菜大廚徐蒝,擔任海洋親善大使,定期撰寫環保海鮮食譜,提供既環保又美味的海鮮菜式。

其實,這種講求環保的飲食概念在英國、瑞典、荷蘭各地已很盛行,英國的「Fish & Kids」計劃,便是鼓勵學校在午膳採用環保海鮮食材,並透過活動教學向學童灌輸食用可持續海鮮的好處,計劃實行兩年半,接觸90 萬名學童和家長,最近,瑞典亦宣布仿效。

愛惜地球的你,在慶祝節日,品嘗美食之餘,不妨考慮由今天開始,加入支持環保海鮮的行列。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

誰說2017 普選特首?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8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過去一星期,特首曾蔭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有關香港政制的報告,委任102 名區議員,以及在保皇黨支持下得到立法會通過撥款增設24 個政治任命高官職位,連串動作,清楚告訴香港人,他不會兌現其競選承諾:推動民主,並在5 年任期內徹底解決普選問題。

曾蔭權提交人大常委會的報告,總結今年中《政制發展綠皮書》諮詢公眾的結果。報告指出, 「不同界別均認同應早日訂出落實普選的方案,特別是普選時間表,這有助減少社會內耗,亦有利香港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話雖如此,曾蔭權對普選時間表依然不作任何承擔。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認,民意調查顯示,過半數受訪市民支持2012 年雙普選,另一方面,他卻表示社會共識是先普選特首,後普選立法會;在2012 年先行普選特首是「過半數市民的期望」;而不遲於2017 年先行普選特首, 「將有較大機會在香港社會獲得大多數人接納」。

曾蔭權說了一大堆,似是而非地引導公眾以為2017 年會普選特首,但細閱那份報告,他根本沒有向中央建議任何時間表,只是提請人大常委會「確定2012 年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可進行修改」。

普選的方式,同樣沒有明確的交代。給人大常委會的報告指出,較多意見認為,每次普選特首適宜有2 至4 名候選人。然而,怎樣控制候選人數在2 至4 名?大幅度提高提名門檻,抑或加插篩選機制?兩者均為窒礙公平參與的民主倒退做法。《政制發展綠皮書》第3 章羅列若干限制候選人數的方案諮詢公眾,但曾蔭權並無總結較多市民接受哪個方案,只是避重就輕地說社會整體認同特首候選人須經過「民主程序」產生,卻又沒有解釋何謂「民主程序」。曾蔭權在這個關鍵環節繼續迴避表態,顯然是不想引起公眾思考根本的問題:為何要收緊候選人數?千方百計要把哪些參選人拒諸門外?

沒有普選,空談問責上月,全港選民一人一票產生405 名民選區議員,無論結果如何,終歸是選民的抉擇。現行法例容許特首另外委任102 名區議員,曾蔭權盡用這些名額,而且擺明車馬,親疏有別,掛正民建聯和自由黨招牌的委任區議員佔兩成。

曾蔭權一直強調要培育政治人才,但言行不一,超過一成委任區議員在位已經長達8 年,再做下去便是12年,違反政府自訂的6 年上限原則。

新一屆區議會加入委任成員後,18 個區議會主席職位極有可能全數落入保皇派手中,有利政府在區議會層面製造想要的聲音。未見絲毫迹象政府打算取消與民主發展背道而馳的區議會委任議席。

此外,政治任命官員將會由15 人增至39 人,美其名是擴大高官問責制,並為長遠推動民主發展而培育政治人才,實則是特首擴大自己的權力。特首並非普選產生,他不問責,公眾拿他沒辦法,39 名親信更加是向特首問責,而非向公眾問責。

看着特首忙於擴充權力版圖、疏於兌現選舉承諾,香港人更加要醒悟,沒有普選,空談問責。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臭豆腐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4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從前街邊有很多流動小食檔,賣各式各樣的小吃,例如臭豆腐、芝麻糊、缽仔糕、雞蛋仔、煨番薯、煎釀三寶,以至牛雜等等。

這是不少朋友的集體回憶,但近年這些街頭小吃已買少見少,即使檔主想經營,也只有少數能遷入街舖繼續做生意。

街頭流動攤檔逐漸消失,並非自然變遷,而是政府政策刻意淘汰這類小商戶的結果。

好處是,街道變得易於管理,也減省了很多環境衞生的問題。壞處是,街頭次文化和弱勢社群市民社會階梯遭受破壞。

數十年前,香港雖遠比現在貧窮,但普羅大眾普遍對生活擁有希望。市民的心態是:自己有手有腳,只要肯做,就可以掙錢餬口,大不了揼一架車仔,到街上擺賣。不少人就是靠一門手藝,例如懂得煮一道小吃,而養家維生,供書教學,讓一家人踏上社會階梯,拾級而上,最終帶來社會流動,令社會各階層走向共融,為香港贏得機會之都的美譽。

現在,小販認可區和大牌檔均已成為瀕危物種,市民要創業必須要到街舖商場去。租金成本加了,營商門檻高了,弱勢社群要改善生活的機會收窄了,香港人的企業精神也被削弱了。

近年,政府不單沒有反省一刀切淘汰街頭小販和熟食檔政策所帶來的壞處,反而變本加厲地在公屋街市推出私有化政策,由領匯壟斷公屋街市商場,引起近期一連串的加租爭議,令小商戶的經營更加困難。換句話說,又一個重要的社會階梯會被磨滅。

街頭小吃流動檔販和屋邨街市商場小商戶,是市民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制訂合適的政策,改善他們的營商環境,讓小本經營者有平等的空間發展。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

什麼叫「忽然民主」?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1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補選勝出的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上周三宣誓就職,參與第一個動議辯論,立即引發一個不大不小的風波。

當天,陳太就「社會企業」動議發言,她說,民主和民生不能分割,沒民主就沒公義,弱勢社群亦得不到照顧。這是她在過去兩個月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過程中,經常公開表達的信念。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答辯時出言侮辱,批評陳太: 「曾經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主持過經濟和福利方面的工作,除非她認為殖民統治就是民主,否則我不知道她當時所做的,到底是否民生的工作,還是官生的工作。」曾德成這番說話,一竹篙批評了所有殖民地時代的官員,包括被中央任命為特首的曾蔭權。顯然,曾局長有一個心結:「九七後特區政府沒能做好的事情,皆因九七前的殖民地政府遺下爛攤子。」不過,事實擺在眼前,十多二十年前,香港的貧富懸殊、人口老化、教育改革、屏風樓、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等種種民生問題,的確沒現在的情况嚴重和急切需要解決。政府的思維要隨着時代進步,急市民所急,豈是「忽然民主、忽然民生」?

同樣,香港人要求政府問責和民主普選,是大勢所趨。正如陳方安生所說:為官要學習民主之道。主政的官員也不能把事情簡化為「九七前沒致力爭取民主的人,九七後也不要吵着要民主」。九七回歸線,並非定論香港政府和公務員功與過的唯一因素。

曾德成批評的包括曾蔭權?

至於民主與民生之間的關係,不少民主派議員經常有論述,而陳太當天的發言與其他民主派議員沒有很大分別。自命「香港仔」的曾蔭權今年初競選連任特首的口號是「我要做好呢份工」,只不過,誰是他的老闆?唯有等到將來特首經由普選產生,香港人才是他的老闆,運用手中的一票,確保特首制訂的民生政策符合社會公義。

曾蔭權在選舉過程中承諾推動香港民主發展,在5 年任期內徹底解決普選問題,亦表達關注多項民生事宜。選後,他在電台節目中有感而發地反省為官40 年,像其他政務官般自恃精英,容易自滿,少問自己為何與民眾脫節,很多時候,自信有過人的能力,閉起門來做決定,滿以為替市民做了最佳的選擇。

曾蔭權參加的是特首選舉,拉票對象只是區區800 名選民,相比陳方安生面對的62 萬選民以及最終取得的17 萬票支持,雖然不可同日而語,無論如何,選舉的過程尚且可以使到曾蔭權有上述的體會,要求自己和公務員謙卑。

參選,必須走入人群,親自接觸選民,從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而參選人的思想可能會產生變化,陳方安生如是,曾蔭權如是。這種變化,應視之為進步。曾德成出任現時的職位前,沒經歷過區議會或立法會選舉洗禮,就是欠了一番類似的領悟,欠了一份對選舉產生的立法會議員的尊重。

原文刊於 《明報》- 《觀點》專欄…

Read more →
文章講辭 »

提交「指明牌照分配排放限額技術備忘錄小組委員會報告」發言


Posted by Audrey Eu on 10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主席,本人謹以《指明牌照分配排放限額技術備忘錄》小組委員會(“小組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提交報告, 並就小組委員會的商議重點發言。

《指明牌照分配排放限額技術備忘錄》(“技術備忘錄”)載列每一排放年度所有指明牌照各類排放限額的總數量、每一指明牌照各自獲分配排放限額的數量、分配原則及釐定方法。鑒於技術備忘錄的重要性,委員認為應邀請團體代表出席會議發表意見,為了讓小組委員會有時間聽取公眾意見及研究技術備忘錄,委員認為有需要延展技術備忘錄的審議期至2009年1月7日。但是,當局表示,希望技術備忘錄可於2008年年底前生效,以便在年底前為南丫發電廠進行續訂牌照的工作,延展審議期的建議可能會令技術備忘錄不適用於2009年1月1日生效的南丫發電廠牌照。

小組委員會曾研究可否把南丫發電廠現有牌照的有效期延展至技術備忘錄生效後。當局表示,《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第15(4)條訂明,指明牌照的有效期為不少於2年的合理期間,因此有必要在今次為南丫立法會發電廠續訂牌照時,一併列明2010年的排放總量上限。雖然根據《空氣污染管制(指明工序)規例》,若續訂牌照工作未能在2009年1月1日前完成,南丫發電廠的現有牌照在屆滿後仍可繼續生效,並受現行的牌照條件規管,但該等牌照條件不會列明新牌照的有效期所涵蓋的排放年度(即2009年及2010年)的排放總量上限。技術備忘錄就某個排放年度設定的排放限額,亦不適用於南丫發電廠的牌照,因為《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第2條訂明,“排放年度”指自每年1月1日開始計的12個月。技術備忘錄亦不具追溯效力。延展牌照的有效期不但會對改善空氣質素有負面影響,亦會令香港不能達致與廣東省政府議定的2010年減排目標。

委員認為當局令他們處於兩難的情況。鑒於急須改善空氣質素,加上團體代表曾於2008年6月應《2008年空氣污染管制(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的邀請,就該條例草案(包括技術備忘錄)發表意見,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大部分委員同意不再繼續研究關於延展技術備忘錄審議期的建議及不會邀請團體代表陳述意見。為了讓電力公司有足夠時間調整營運方式,如果排放限額的分配有所改變時,當局會在有關改變生效前4年通知電力公司。為確保環境局局長會定期檢討排放限額,委員曾考慮為技術備忘錄設定有效期的可行性。鑒於當局已在其回覆中承諾,環境局局長會在首份技術備忘錄生效後的兩年內檢討技術備忘錄, 委員最終同意擱置有關建議。

主席, 本人謹此陳辭。…

Read more →

我的母親


Posted by Audrey Eu on 07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詹德隆那一篇令我動容,他從我的文章中洞悉我自己也沒留意的一面。只是有一點商榷的地方。他說我成為議員、公民黨黨魁,我的母親「應該再無求矣」。其實我母親從不理解我為何從政,「好地地」的大律師不做(是她的用語),我也沒法子向她解釋清楚。詹德隆文中引述前美國總統詹森,無獨有偶,奧巴馬的Audacity of Hope(無畏的希望)一書中同樣引述了那句話 「A man is either trying to live up to his father’s expectation or make up for his father’s mistakes」(不過奧巴馬的工夫沒詹德隆做得足,奧書中只說 「someone once said」,沒提到出處)。奧巴馬說這句話可以解釋他為何總是長期感到心緒不寧(chronic restlessness),不懂得欣賞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有趣的是,他又說不知道究竟從政會助長這股焦慮情緒,還是政治正好吸引這類人士(既然我懂得珍惜眼前人,照奧巴馬的定義,我並不適合從政!)眾所周知,1988年奧巴馬回到他父親的出生地肯亞尋根,那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詹德隆說得對,我們每人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種下的因果。要多了解自己,不妨仿效奧巴馬回鄉尋根,或簡單一點,像我一樣給他們寫封「悄悄話」!

原文刊於 《明報》- 《讀書》

 …

Read more →

民主路上無分先後


Posted by Audrey Eu on 04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兩個多月前,陳方安生宣布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這是一個不容易作的決定。昨日,她嘗到艱苦努力的成果,清晨3 時許,投票結果公布,陳太得到17 萬5000 多名選民支持,贏得議席,拋離主要對手葉劉淑儀3.8 萬多票。

選舉當日,陳太大清早7 時15 分便到教堂望彌撒,然後馬不停蹄15 多小時的拉票活動,跑遍整個港島區。票站拉閘時,民調結果反覆,顯示她可能落敗,但她以爽朗笑聲,毫無倦意地告訴大家,心情比當年出任布政司時還要興奮。

曾經有左派報章毫不客氣地稱呼她為「陳老太」,譏諷她67 歲之齡好應該頤養天年,不要問政,亦有人批評她「忽然民主」。

17 萬票,證明選民着重候選人的能力、抱負、對民主的承擔甚於年齡。我一向認為,民主路上永遠需要新血,而新面孔不分年紀,不分先後。每個人在民主路上起步的時機不同,毋須挑剔忽然不忽然,只要是堅定及真心。昨日陪同陳太坐開篷車到街上謝票,市民的熱烈之反應,教人感動。

陳太今次出選,與7 年前我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時候,一樣是無政黨背景的直選新丁,有人認為,政黨第二代因而被剝削了上位的機會。我卻相信,愈多支持民主的人參選,愈能夠招徠新的支持者,不一定是零和的惡性競爭。爭取民主力量壯大,才能薪火相傳。

最近兩次選舉,顯示香港選民成熟,擅於運用手中的一票,帶出不同的信息。泛民剛在區議會選舉失利,是一個響亮的警號,促使泛民各黨派深切反省,重新掌握民心所向,整裝再出發。事後有些學者警告「民主牌」已經過時,促請陳太改變策略,要多做「實事」,少講普選公義。但選民在立法會補選中的投票取向,說明只要是正確的事情,信念堅定,便會有市場,香港人爭取民主心不輕易動搖。

信念堅定便會有市場

04 年立法會選舉中,民建聯和范徐麗泰合共得票約14 萬,泛民估算這將會是葉劉淑儀的票數,故此陳太需要五成投票率才有勝算,但一般補選投票率只得三成,而且陳太在民調大幅拋離對手,不少支持者可能鬆懈而不去投票,故此必須依賴市民自發幫助提醒親朋戚友都投票。在拉票及謝票過程中,有不少市民向我表示,積極打電話向朋友拉票的確奏效,今次投票率高達52%,全靠市民自發幫忙。

其實,每次選舉,我都期望投票率高,不但只因為傳統智慧是高投票率有利泛民候選人,而是當香港人整體提高公民意識,利用投票或其他方式參與公共事務時,立法會議員和特區政府便更加要聆聽市民的意見,回應市民的訴求,真正做到公眾負責。正如陳太謝票時說,「今次勝利,不屬於個人,屬於所有熱愛民主的香港人」。今次的補選是民主發展路上的一個新里程碑。

原文刊於 《明報》- 《觀點》專欄…

Read more →
專欄文章

不接受選舉暴力


Posted by Audrey Eu on 02 十二月 2008 / 0 Comment



近年選舉暴力愈來愈嚴重,更禍及候選人的義工及支持者,趨勢令人憂慮。日前公民黨舉行記者會,提供最近11 宗涉及選舉期間公民黨遇到的暴力對待或惡言恐嚇事件。

公民黨林雨陽上星期日參與立法會補選論壇期間,遭其他候選人的助選成員包圍及推撞,有人試圖搶奪其手機,林更被推倒地上受傷;譚香文及梁家傑於區選當日,在黃大仙龍星區投票站外遭對手助選團成員包圍及辱駡45 分鐘,直至投票結束方才散去;麗晶花園公民黨候選人的助選團員被恐嚇,及後其擁有的的士遭到惡意破壞;最近義工報告在街上派單張遭人惡意辱駡;宣傳品遭破壞,目的似是打擊士氣,嚇退義工。

可惜警方對以上暴力事件,似是束手無策,11 宗暴力事件只有1 宗有涉案人士被捕,調查進度未如理想。執法者有責任維持法紀,嚴懲不法之徒,否則是助紂為虐,亦斷送香港的國際聲譽。

這些事件顯示欲「搞對抗」的不是民主派。真正的民主是求同存異,不同政見要互相尊重包容。勝敗乃兵家常事,選舉無論輸贏,也不應靠惡靠嚇。文明選舉是真民主的體現,政見不同,可透過票箱來解決,毋須動粗。

有記者問到,選舉時發生衝突在所難免,從政者不是已「適應」了嗎?有人看到譚香文及梁家傑被圍的現場錄影片段,感覺是好笑而不是反感。這正是問題所在,香港應以公平公正選舉為目標,絕無理由要求從政人士或其支持者「適應」或接受違規或不法行為,否則法律變成只約束守法的一方。今天正是立法會港島區補選,選民應不怕暴力,憑良心踴躍投票!

原文刊於 《明報》- 《法政隨筆》專欄…

Read more →



Copyright © 2011. Remove this via Theme admin |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