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四」學制在09年正式實施,通識科將成為中英數以外高中生必修科目,成績的好壞更足以影響入讀大學的機會。對於全新的通識課程,老師、學生與家長皆感到憂慮,有老師更擔心,新課程可能引起爭拗不斷,成為日後香港教育界的災難。
公民黨早前與多個教育團體合辦通識教育研討會,共有35間中學、超過80位通識科老師參與,當中60人更參與調查。結果發現,四成半老師對通識被列為高中必修科感到憂慮,另外21%表示無奈接受。只有不足一成老師表示,對新的通識課程理念、教與學、考試評核與課程設計有深入認識,其餘的大部分表示有些少認識,或僅足夠應付教學。此外,近六成表示不滿教統局對通識教學的支援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調查對象,很多都會在09年任教新的通識科,若果連老師自己也感到憂慮,新的課程將難以取得成功,因此教統局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教統局只是向任教通識科的教師,提供至少100小時培訓,時間未必足夠;尤其是通識課程內容瞬息萬變,需要不斷更新,向老師提供持續培訓更屬必要,就此教統局必須作出更多承擔與支援。目前政府已推出網上教學資源平台,對於老師有一定幫助,然而除了吸收新知識,通識科老師亦需要有更多討論與交流,分享教學經驗與觀點。
四成半老師對通識必修感憂慮
另一方面,學生與家長最關心的始終是考核機制,日後通識科若與其他科目一樣,以標準答案為主,將失去課程的原意;然而若缺乏客觀標準,可能會引起很多爭拗,對此教統局與考評局必須小心處理。
此外,單單教統局的支援並不足夠。正如不少老師承認,教育界過去接觸層面比較窄,也不是每位老師皆熱切關心時事;面對新的形勢,教育界也要自強不息。學校方面,亦應該投放更多資源,在校園推動關心社會風氣,例如舉辦講座、論壇或辯論比賽,讓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為通識教育做好準備。
然而,推行通識並不只教育界的事,亦需要整體社會的配合。香港中小學過去一直推行「填鴨式」教育,「補習天王」其門如市,老師與學生早已習慣標準答案,只求掌握考試竅門。此外香港報章多有既定立場,具水準的分析或評論較少,內容更往往非黑即白。另一方面近年網上討論趨向語言暴力;少數意見未獲尊重;政治生態被簡化成保皇與反對兩派,陰謀臆測比傳統報道更吸引。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中,要培育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與批判能力殊不容易。
說到底,學習不單只是知識,老師的善誘,家長的身教,睦鄰的相處都非常重要,而這些亦曾經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可惜今天已情景不再:老師工作過重,士氣低落;父母工時過長,精力有限;鄰居如陌路,鮮見守望相助與分享人生經驗。要成功推行通識教育,必須先改變社會風氣,無論是家長、教師與社會各界都要深切反省,做好準備迎接這場新挑戰。
原文刊於 《明報》- 《論壇》…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