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紅灣事件充分顯示,市民愈來愈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然而,香港的廢物量增長速度比人口增長更快,也是不爭事實。1986 至2001年間,香港人口增長22%,但期內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家居和工商業廢物)卻增加了58%。2003年香港產生583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 其中345萬公噸即約六成須棄置於堆填區。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家居廢物只有約14%循環再造,其餘86%以每天7,400公噸速度,送到壽命僅餘7至11 年的堆填區,「眼不見為淨」地處理掉。
優惠租金 增競爭力
這顯非長久之計,政府在1998年發表「減少廢物綱要計劃」, 又在2001年就廢物數量、整體回收率和家居廢物回收率訂下目標,結果回收的廢物增加了,但棄置的廢物並無減少,反映措施成效不大。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興建 回收園、實施環保採購政策、推行強制性產品責任制、以及考慮訂立回收法例等,這些大動作相信有助實現減廢目標。
位於屯門的回收園計劃早 在2001年展開研究,第一期原定去年落成,後來一再拖延,現在終確認在06年底啟用,總算是遲來的「德政」。本港回收業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租金、收集廢物 和運輸成本昂貴,抵銷了廢物的價值。回收園以優惠租金出租,又比鄰內河碼頭,可協助回收業提升競爭力。
不過,回收園的管理營運必須小心 考慮一些問題。首先,回收園是香港整體廢物管理政策的一部分,是以土地及政策優惠推動本土回收業發展,促進循環再造,減少堆填區負擔。故營辦商處理的廢物 必須全部或大部分源自本地,否則政府以3億多元公帑建回收園,到頭來變成資助處理外國廢物的回收商,環保徒然成為工業優惠政策的幌子。
屋苑分類 一舉兩得
另一個重要考慮是銜接問題,回收園應配合現有回收行業發展,舉例來說,本港的中小型廢紙打包商及出口商,為節省運輸成本,多集中在觀塘和柴灣等接近廢料源頭的工商業區,遷入回收園反未必符合經濟效益。回收園應成為再造及出口的集散地,接收各區運至的廢料。
回收再造的產品,因未能大量生產,價格或比同類產品昂貴。但從另一方面看,一般產品價格較低,只因未有全面反映其生態成本。政府實施環保採購政策之餘,也應鼓勵商界採納類似政策,為這類產品創造市場。
更重要的是加強回收系統,鼓勵市民從源頭開始將家居廢物分類處理,這樣回收商將更易取得可回收物料;屋苑從中賺到的費用,可用作補助管理費或向清潔工發 放獎金。若效果未如理想,政府應向家居廢物徵收費用,以收立竿見影之效。長遠來說,更應研究是否應引入最新型的高溫處理設施,以盡量達致「零堆填」。
污者自付 外國成功
處理廢物所費不菲,各大先進城市早已以落實污者自付原則,香港則仍在努力追趕,最近才通過開徵建築廢料處理費。一向以來,香港的廢物處理費用由庫房負 擔,棄置廢物表面上完全免費,其實隱藏了整體納稅人的財政負擔,以至影響後代的生態成本,也變相鼓勵了浪費的惡習。按量徵費減少廢物的成功例子多不勝數, 如南韓自95年開始按量徵收廢物處理費,兩年後15個省市的廢物減少約三成,可回收物料也增加約三成。( Cook, B. and Gordon Ng,“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Terri Mottershead 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
Read more →